首页

在线sm视频网站

时间:2025-05-26 10:45:17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51230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德国柏林地标勃兰登堡门遭喷颜料 警方逮捕14人

刘红岩还介绍,今年以来,网基会发挥慈善组织的平台作用,广泛联系互联网企业等各类公益主体,打造“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公益品牌。她希望,未来将更多“互联中国公益行动”的故事和案例传播到海外,与法方在公益领域开启更多合作,为两国乃至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新动力。(完)

汇聚15幅宋代绘画真迹 “问羽”展在浙江杭州开幕

主办方表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旗下艺术品牌“插画+”系列新书《大不列颠平常日》亦在本次市集首次发布。作者张玥分享了学习插画的心路历程,以及图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编造“浦东海滩女童走失”相关谣言,一团伙12名成员已被移送起诉

据了解,此次洪灾共造成汝城县超过1.5万亩稻田受灾。目前,当地已经组织8支农业小分队70多名农技人员下沉到农业受灾一线,科学指导农户抓好灾后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引导农户改种补种,确保不误农时。

江苏一批农村电商模式叫响全国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火

“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取决于供需两个方面:从需求方面看,全球经济正在企稳,外需回暖为我国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供给方面看,当前我国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非常明显,创新为中国制造赢得更广泛的青睐。”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分析。

叙人权观察组织:以色列发动约250次袭击 叙防空系统已瘫痪

近年来,果洛州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战略任务来抓,持续深化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以创建“十一进”为抓手,大胆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新方法、新路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